清朝末期,政局昏暗,统治者对内腐败,对外软弱无能。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,清政府为向列强赔偿巨额赔款,不得不加重对百姓的压榨和剥削,导致民众疾苦,民怨四起,动荡不安。尤其是清政府加大税收力度,使得人民生活困苦,社会矛盾加剧。
在这个动荡的时代,农民起义层出不穷,其中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“太平天国”。然而,除太平天国外,黄淮一带还有另一股农民武装力量与清朝政府进行抗争,那便是“捻军”。捻军的抗争历史长达十八年,对清政府构成了持续性的威胁。
捻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嘉庆年间,那时中国北方便已出现了捻子的活动。那么,什么是捻子呢?“捻”字本意为用手搓棉花,制成一根绳子。当地方言中,捻子即指一群、一伙人的意思,常见三五成群组成一捻。捻子最初的形式较为松散,主要是农民群体在灾年中因无法负担苛捐杂税而联合起来抗争。起初,捻子的活动规模较小,清政府并未给予足够重视。然而,随着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加重征税,百姓生活愈发艰难,捻子的规模不断扩大,逐渐演变为有武装力量的反抗队伍。
展开剩余74%捻军的正式成军标志发生在1855年。那时,太平天国攻占南京,开始北伐,捻军受到了鼓舞。1855年秋,捻军的各路首领在亳州雉河集会,并在会上推举张乐行为盟主,称“大汉明王”,制定了《行军条例》。捻军的组织结构开始趋于正式,并分成了五个旗:黄旗由张乐行领导,黑旗由苏天福掌控,白旗由龚得树指挥,蓝旗由韩奇峰领导,红旗则由侯士伟统帅。尽管捻军的规模已然庞大,初期由于各旗互不协调,战斗力分散,反而未能发挥出人数上的优势,屡次遭遇清军打击。
1856年,清军攻占了雉河集,张乐行和白旗的孙葵心南下作战,占领了重要的三河尖。次年,捻军与太平军的李秀成、陈玉成会师,在霍邱城外共同行动,洪秀全封张乐行为“沃王”。但捻军实际上并未完全听从太平军的指挥,彼此之间时常发生矛盾。清政府对此感到极度愤怒,派遣了袁甲三、胜保等将领进行反击。捻军在初期的抗争中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,屡次胜利,直至一度让清军在江淮地区节节败退。
然而,捻军的缺点也开始显现。由于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统一的目标,捻军内部逐渐产生了分歧。在最初的胜利后,部分捻军领袖和士兵产生了不同的想法。张乐行一度决定与太平军分道扬镳,带领一部分人向南移动,而其他部队则返回原地。这是捻军第一次分裂。
到了1862年,太平天国的势力逐渐衰退,清军在安庆和庐州相继取得胜利。张乐行也再次回到雉河集,与清军展开持久的游击战。然而,捻军的局势并不乐观,特别是在僧格林沁率领清军进攻雉河集后,捻军屡次战败。1863年,张乐行被叛徒出卖,家人被捕,张乐行本人及其二子被凌迟处死,捻军面临重大打击。
尽管如此,捻军并未完全灭绝。1864年,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陷落,遵王赖文光率残部北上,和捻军联合,赖文光成为新的领袖。捻军的组织开始发生变化,骑兵逐渐成为主力,步兵配合,形成了游击战的作战方式。赖文光的加入为捻军注入了新的活力,使得捻军在清军的围剿下仍能频繁作战,并一度打击了清军的精锐力量。
1865年,捻军在山东曹州成功设伏,引诱僧格林沁的大军进入伏击圈,给清军造成了沉重的损失,僧格林沁也在此次战斗中被杀。此时,清政府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,全面剿灭捻军。曾国藩采取“画河圈地”的策略,以防止捻军的游击战成功,捻军在开封一带展开了多次激烈反击。尽管捻军勇猛,但由于清军逐渐适应了游击战,捻军的处境愈加艰难。
1866年,捻军再次出现分裂,东捻与西捻两大部分正式分道扬镳。赖文光领导东捻,张宗禹领导西捻。清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捻军的围剿,李鸿章接任了剿捻工作,逐渐采用“扼地兜剿”的策略,逐步压缩捻军的活动空间。到了1868年,东捻军几乎被全歼,赖文光被杀,东捻彻底灭亡。
西捻军则继续抵抗,在陕西与回民军联合,对抗清军。张宗禹一度计划包围京城,但由于东捻的失败,西捻无法如愿。最终,西捻军也在直鲁边境被清军围困,数次与清军接战后,遭遇惨败。至1868年,张宗禹带领残部撤退至徒骇河一带,至此下落不明,西捻军也宣告彻底失败。
经过长达十八年的斗争,捻军起义最终宣告失败,历经多个省份的战火,民众深受其害。捻军虽然未能推翻清政府,但其抗争的历程,反映了清朝末期民众的极度苦难与渴望变革的决心。捻军的失败,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统一的领导,内部分裂与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,导致其最终未能战胜清朝政府的强大力量。这一历史事件为后来的起义和革命提供了宝贵的教训与经验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华证券-股票怎么玩杠杆-实盘杠杆平台有哪些-配资行业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